您好~歡迎光臨珠海市中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網站~

珠海市中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

0756-8632035

CHNCHIP ENGINEERING CO.,LTD.
CUSTOMER      

以客戶為中心  

quality
以質量求生存 
SERVICE
 以服務求發展

       新聞動態
           NEWS
<<返回首頁
    您的位置:
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鏈各環節所處位置以及一個彎道超車的產業機會
來源:苦筍與茗 虛舟(略有刪改) | 作者:chnchip | 發布時間: 2020-12-09 | 985 次瀏覽 | 分享到: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度3055億美元,進口金額在中國重點進口商品種類中排名第一


       一、概述


       半導體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硅、鍺、砷化鎵等。,作為集成電路晶圓片的主要制備材料,是各種半導體材料應用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種。



       半導體可以分為四類產品,分別是集成電路(也稱之為IC、芯片)、光電子器件、分立器件傳感器,后三種統稱OSD。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2,753億美元,占半導體市場的83%。下文說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是指集成電路產業。



       全球半導體產業有兩種商業模式,即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


       IDM模式是大包大攬,啥都自己干。這類企業主要有Intel、三星、德州儀器(TI)等


       垂直分工模式主要包括Fabless(無晶圓制造的設計公司)+Foundry(晶圓代工廠)+OSAT(封裝測試企業),另外還有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提供方等。


       其中設計公司以高通、博通、聯發科、海思為代表;晶圓代工廠以臺積電、格羅方德(美)、聯電(中國臺灣)、中芯國際為代表;封測以日月光(中國臺灣)、矽品(臺灣)、安靠(美)、長電科技(中)為代表。


       二、產業鏈


       半導體產業從產業鏈角度劃分,可分為:材料、生產設備【最上游】;EDA、IP核【上游】;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這7個領域。



       1、材料與生產設備


       半導體材料已經發展到第三代。


       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以硅為代表,主要應用于集成電路的晶圓片和功率器件。


       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砷化鎵也已經廣泛應用,主要應用于大功率發光電子器件和射頻器件。


       而以氮化鎵和碳化硅、氧化鋅、氧化鋁、金剛石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相較前兩代產品性能優勢顯著,憑借其高效率、高密度、高可靠性等優勢,在新能源汽車、通信以及家用電器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半導體材料全球市場規模400多億美金,日美德占主導地位。


       半導體生產設備,包括材料加工設備、晶圓制造設備。我們重點關注晶圓制造設備。


       半導體晶圓制造過程分為7大生產區域:擴散、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生長、拋光、金屬化;相應的,制造過程依賴七大類生產設備:氧化爐、光刻機、刻蝕機、離子注入器、薄膜沉積設備、化學機械拋光機、清洗機。


       其中最具價值的是鍍膜設備、刻蝕設備和光刻機。


       光刻機被譽為半導體產業的王冠,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公司是荷蘭的ASML,全球市場占有率80%。其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可以做到7nm和5nm制程,單臺設備售價超過1億美金;國內唯一一家從事光刻機研發制造的公司:上海微電子,目前只能做到90nm的制程(據說2020年年底可生產11nm制程的光刻機)。


       所謂制程,指的是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制程越小,同樣面積下可容納的電路就越多,集成度越高。


       作為參考,當前半導體產業內頂尖工藝(7nm+10nm)占據13%的市場份額,主要用于CPU、GPU等超大規模邏輯集成電路的制造;14nm-28nm工藝占據了34%的市場份額,主要用于存儲芯片制造;MCU/MPU、模擬器件、分立器件和傳感器主要使用40nm以上工藝,占據了剩余的41%市場份額。


       半導體生產設備由于技術難度高,每一種設備基本是前三名壟斷了全球90%的市場,很遺憾,在這個名單里目前還看不到國內廠商的身影。


       值得慶幸的是,這7大類設備,都有中國企業在攻堅,雖然目前體量規模都比較小,但是在技術層面,已經取得多項突破。在某些特定設備上,已經能跟國際壟斷巨頭掰掰手腕了。


       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廠商:北方華創,旗下產品線涵蓋了沉積設備、刻蝕機、氧化爐和清洗機四大類,為國內最全;


       中微半導體(上海)在LED芯片的MOCVD設備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中體量規模最大的中電科電子裝備(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主攻離子注入機和化學機械拋光機;


       盛美半導體主攻硅片清洗機。


       上海微電子則是唯一研制光刻機的企業。


       當前,國內設備廠商的主要客戶是國內的晶圓制造廠商,如中芯國際、上海華力微、長江存儲、合肥長鑫、杭州士蘭微等。


       國產集成電路制造廠家的規模,直接決定了上游設備廠家的發展。


       2、EDA與IP核


       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包括電路設計與仿真工具、PCB 設計軟件、IC 設計軟件、PLD 設計工具等。


       芯片制造流程長,成本高昂,容錯率極低,所以在正式生產之前,需要用EDA進行虛擬設計、模擬、仿真。


       EDA軟件在全球不過100億美金的市值,但卻主宰著4500億美金的半導體市場。


       目前EDA設計軟件領域集中度較高,Synopsys(美)、Cadence(美)和MentorGraphics(德)三巨頭占據了EDA設計軟件全球60%以上的市場,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95%。國產EDA軟件公司華大九天、廣立微、芯禾科技等,只占國內市場的0.8%。


       國產EDA軟件發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禁運管制下,中國無法買到國外的EDA,只能自研。1991年,國產首款EDA熊貓系統發布原型,1993年正式問世,與國外的商業EDA軟件相比,差距僅在5年左右。


       1994年,“巴統”解散,國外EDA軟件迅速進駐中國市場。在“造不如買”思維的驅使下,大多國內企業選擇使用技術更先進的國外產品。中國自主的EDA軟件發展中道崩殂。


       EDA軟件是基于工藝參數迭代的。只要工藝參數更新,EDA就要更新。代工廠提供工藝設計工具包(PDK),EDA廠家拿到后,根據里面的參數,更新軟件。


       EDA大廠與全球頂尖的代工廠合作緊密,對工藝理解到位。國內EDA公司只能拿到落后的參數,始終處于跟在巨頭后面撿肉渣的追趕者地位。


       強者恒強。純粹靠市場力量,國產EDA很難出頭。


       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指已經完成邏輯設計或物理設計的芯片功能模塊,通過授權允許客戶將其集成在其芯片設計中,通過流片形成最終的芯片產品。


       目前主流的IP核有:x86(Intel)、ARM、Power(IBM)、MIPS。


       IP核所使用的指令集(底層指令的集合),分為RISC(簡單指令集)和CISC(復雜指令集)兩大類。x86使用的是CISC、ARM使用的是RISC。


       指令集架構,又稱為微架構,是一系列硬件電路,以實現指令集所規定的操作運算。


       Intel的靠與微軟聯合,占據了全球PC市場幾乎100%的份額。x86的IP核以及其所使用的指令集架構是輕易不對外授權的。


        前段時間英特爾停止向國內云計算服務器龍頭公司浪潮提供芯片,浪潮信息股票應聲跌停。


       Arm指令集架構從誕生至今聚焦于低功耗設計,一直在嵌入式領域耕耘。


       在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的這幾年,Arm指令集得到了蘋果iOS和Google的Android的支持,成為了事實上的標準。蘋果,高通,三星等國外大廠都選擇了Arm指令集。國內廠商如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瑞芯微,全志科技等也通過Arm IP核參與到全球競爭,在手機和平板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物聯網領域,基于Arm指令集的處理器也占據了主導地位,占據了一半的MCU市場份額。這其中,國外廠商ST,NXP,Infenion等都有基于Arm指令集的產品,國內廠商如兆易創新,同方微電子,大唐微電子,華大半導體等也通過Arm核進入了相關領域,蠶食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


       ARM生態如此繁榮,就不得不提ARM公司的授權策略:三級授權策略。


       結合下面這張圖:



       左邊即指令集架構,右邊是基于指令集架構設計出來的IP核。


       所謂三級授權指的是:


       I、指令集架構的授權??稍诖嘶A上進行修改,形成自己的一套指令集架構。蘋果就是這么干的,它買來ARM的指令集架構,修改后,形成自己的SWIFT架構,再基于此架構設計了處理器A系列。當然這對硬件設計能力要求很高。


       II、IP核授權??稍诖嘶A上進行修改,形成自己的IP核。高通就是這么干的,且其修改幅度較大,可以重新命令修改后的IP核。高通855便是基于改過的IP核設計的芯片,高通稱之為kryo。


       華為海思的麒麟980也是購買的IP核授權,進行了自主修改。


       III、使用級授權。也就是所謂的公版架構。啥都不能改,只能基于買來的核,進行SOC(system on chip,片上芯片)的設計。ARM要求購買公版架構的廠商在自己的SOC上注明,是用到了ARM哪個系列的IP核。


       x86封閉,ARM需要支付授權費用,有沒有完全開源免費的指令集架構,可以拿來做IP核設計,和SOC設計呢?有,它就是2010年問世的RISC-V。


       RISC-V是基于精簡指令集的開源指令集架構,是完全開源的,任何設計廠家都可基于它設計自己的IP核、處理器,無需支付授權費。


       PC和服務器,是x86的天下;ARM,則統一了移動領域。RISC-V作為后生晚輩,最有獲勝希望的戰場,在AIot。


       實際上,國內已經問世的RISC-V構架芯片,如華米科技的AI芯片黃山1號、中天微電子的CK902、阿里平頭哥的玄鐵910等,都瞄準的是物聯網這個大市場。


       3、設計、制造、封測


       芯片設計,國內最強是華為海思,毫無疑問。世界第一是高通,二者從營收角度對比,后者大概是前者的3倍強。


       然而,華為海思的設計,還是基于ARM架構。設計使用的EDA軟件,也來自于上文提到的三巨頭。


       制造環節,國內種子選手是中芯國際,依靠國外生產設備,可批量生產28nm制程的芯片,其14nm制程,真正放量可能要到2020年底。中芯國際19年全年營收31億美元,中國區占比59.5%。


       對比世界第一臺積電。臺積電代工的麒麟990和驍龍865的制造工藝,都已經達到7nm。5nm也在研發中。臺積電19年全年營收364億美元,是中芯國際的10倍。


       在美國禁令下,臺積電斷供華為。中芯國際需要盡快搭建去美化產線,任重道遠。


       封測行業位于半導體產業鏈末端,其附加價值較低,勞動密集度高,進入技術壁壘較低,封測龍頭日月光每年的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約為4%左右,遠低于半導體IC 設計、設備和制造的世界龍頭公司。


       封測行業呈現出臺灣地區、美國、大陸地區三足鼎立之態,其中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已通過資本并購運作,市場占有率躋身全球前十(長電科技市場規模位列全球第三)。


       綜上,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中國在上游的材料、生產設備、EDA、IP核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別較大,均不同程度受制于人;在中游,設計環節,需依賴國外IP核;制造環節,離臺積電還有很大差距;僅封測環節,占有一席之地。


       從國內龍頭企業營業額與世界第一位的營業額對比來看。芯片設計環節,我國與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是3倍,芯片制造環節,差距是10倍,到了芯片生產設備環節,差距來到了60倍。


       三、產業歷史


       如今美國在半導體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具有壟斷優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芯片產業一度領先美國。美國在1987年政府牽頭,集合14家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成立了芯片研發聯盟Sematech,并獲得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大力支持。


       聯盟聚集了全美電子產業最優秀的公司里最優秀的研發人員,再加上充裕的資金,美國的芯片產業在80年代末開始反超日本。


       半導體產業耗資巨大,起步階段往往依靠國家的支持。只有華為這種體量的巨頭公司,才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發投入,以及廣闊的下游市場以回收成本。


       我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有3個關鍵時間點。


       第一個是2008年的02專項啟動的時間點。政府對IC全領域:材料、裝備、制造、設計進行技術跟蹤和企業補貼。


       第二個是2014年,國家啟動集成電路大基金,截止2017年總計投入資金818億。但也是分散在所有領域,單一領域化下來也沒多少。


       第三個是2018年中興事件,美國斷供中興,導致中興業務停擺三個月。此事件后,芯片國產替代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


       目前國內規模超100億人民幣的集成電路企業有:華為海思、中芯國際、長電科技、豪威科技、紫光展銳、比特大陸。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潛力很大。


       當下,美國在芯片產業鏈各關鍵環節對我國實行封鎖圍剿,正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在各重要環節實現國產替代的戰略機遇,相信在國家和龍頭企業的合力下,我們最終可以實現自力更生,產業鏈“內循環”的目標。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封鎖吧,封鎖個幾年,我們什么都有了。



       其實,除了在主賽道窮追猛進,中國在另外一個賽道,隱隱有彎道超車之勢,那就是AI專用芯片。


       四、產業機遇


       芯片產品按照大的領域劃分,可分為簡單的三類:代表過去的通用計算機芯片(CPU);代表現在的以人工智能芯片為主的專用芯片;代表未來的量子計算、光子計算的下一代芯片。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現在計算領域的一個趨勢,就是從通用的CPU解決所有問題,轉為專用芯片處理圖像處理、音頻處理這類計算量更大的任務,把非計算的任務(主要是邏輯處理)交給CPU,也就是所謂的異構計算。


       x86架構的CPU,由于技術壁壘和當前已經形成的產業生態,中國很難再突圍。但是隨著移動應用的極大豐富,更適合移動計算的ARM架構的CPU興起,蘋果也發布基于ARM架構的芯片。


       用ARM架構的CPU,搭配人工智能芯片,是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


       人工智能當前尚處在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過度階段。目前落地程度較高的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都屬于感知智能。


       圖像識別主要使用CNN深度學習算法模型;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主要使用RNN模型。


       深度學習算法本質上就是矩陣或向量的乘法、加法、指數運算,對算力要求很高,這就催生出專門的芯片,用來處理計算問題。


       因此,AI芯片也被稱之為AI加速器。


       AI芯片領域,我國離國外先進水平也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沒有傳統芯片領域那么大。


       國內代表企業有寒武紀、比特大陸、華為海思、深鑒科技等


       AI芯片部分內容較多,本文不做展開,后續有機會單獨寫一篇文章介紹。


       主要參考資料:

       寧南山:《未來站在中國這一邊》(書)

       機器之能:這項主宰全球4500億半導體市場的命門,國產率卻不到5%

       王煜全:全球風口-焦慮的中國芯,如何化解?

       虎嗅:ARM中斷合作,華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CSDN上面的一些文章

       網上一些公開資料



源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hjpZOfTfsfRz97NM-mOSYg 略有刪改
版權聲明: 本站內容除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756-8632035;郵箱:zhcce@chnchip.com.cn。

珠海市中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集成電路后序加工的高科技電子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晶圓測試(wafer testing)、晶圓切割Dicing Saw(半切及貼膜全切) 、晶圓研磨減?。╳afer back grinding)、成品測試及tcp/cof/cob封裝等全方位的服務。公司是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會員,珠海市軟件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獲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通過ISO 9001:2008和ISO 9001:2015體系認證。中芯的行為準則是“以客戶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求發展!”,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程度和不懈的努力,為客戶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產品為目標。


1000部禁片未18勿进辣范